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9-09-29作者: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和代码
(一)专业名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二)专业代码
600605
二、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一)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具同等学力者
(二)修业年限
3年
(三)学习方式
普通全日制
三、就业岗位与就业范围
(一)就业岗位
施工员、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铁道线路工、造价员、监理员。
就业范围
工程公司、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铁路企业、工程监理公司。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铁道工程施工及铁路或地铁运营单位的工务部门,从事轨道、桥隧及地下铁道勘测施工及工务设备维护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人才培养模式
在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学科化模式基础上,本专业采取"因岗定学、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的"1+4"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因岗定学"是指培养目标、学习内容来源于职业能力分析,"引企入校"是指创造一切条件将企业引进学校内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的场所,"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全方位的实施合作,"1+4"是指1个职业目标、4个专项能力。
六、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
1、非专业能力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能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组织协调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能与工作伙伴交往,开展团队协作;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能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
(3)情感能力目标
能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并有所创新;能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意识,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2、专业能力目标
1.具有识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图,绘制竣工图的能力;
2.具有对施工现场常用建筑材料及制品的选用、进场验收、检测、保管能力;
3.具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测、施工放样和竣工测量的能力。
4.具有参与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能力;
5.具有按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保和职业健康要求科学组织道路桥梁施工,指导施工作业的能力;
6.具有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进行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检查的能力;
7.具有施工现场实地分析解决一般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
8.具有编制、收集、整理、归档工程技术资料的能力;
9.具有现场工程计量和工程结算、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决算、使用工程概算、预算软件编制工程造价的能力。
10.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1.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
12、具有计算机安装和操作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绘图软件的能力。
课程体系及标准
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从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进行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打破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型的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让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融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融合在学校教学的环境、实施教学的教师、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泵与泵站、线路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管理等。
教学实施
(一) 考核与评价
1、学生成绩考核评价
文化基础课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期末占总成绩60%计算;如有期中考核的,可将平时按20%,期中20%,期末60%计算;专业课如有实验、实训等其他环节需计算成绩,比例以专业主任签字确认为准,如无要求可参照通识课计算。
2、毕业条件
学生需取得课时学分125+课外学分60分方能毕业。
(二) 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要求,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4、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其中。
5、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图文并茂。
6、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三) 教学建议
鼓励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及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实施教学。
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交互。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现课程资源数字化并共享。鼓励建立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开设师生网络交流论坛。倡导利用多媒体技术,上传视频及图片资源,为学生自学与进一步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新途径。
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定位职业、服务社会"的专业建设思路,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建立运行有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吸引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教师以行动导向的模式实施课程教学,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评价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控制,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点是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深入建筑企业,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职责及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进行细致的调研与分析,分解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要素,吸纳用人单位专家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
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遵循"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应会为主,应知为辅;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理论考核和职业能力考核的权重,并结合企业考核标准确定能力考核要素,改变学科教学体系下成绩考核的方法,将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学习效果评价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吻合。改革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方式,努力实现企业专家参与,现场实操、答辩的考核方式。
八、师资配置
专业带头人1-2名,应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专业背景及高级职称,并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具有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在本行业及专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主持专业建设规划、专业教学方案设计、专业建设工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主持过地市级及以上教学或应用技术科研项目或担任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必须是"双师型"教师。
专业生师比不大于18:1,主要专任专业教师不少于6人。
基础课专任教师任职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业课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两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兼职教师应是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具有高级职称。
专任教师团队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少于35%,高级职称不少于30%,获执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教学系列以外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每学期的兼职教师任课比例不少于35%。
实训设备配备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实习室的环境要具有真实性,并能应用仿真技术,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校内实训实习室建设按本专业每届开设二个平行班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确定必备标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的教学要求。
十、教学资源
所使用的教材均应是国家(行业)规划教材或校本教材。
学生人均纸质图书藏量在30册以上,其中专业图书不少于60%,同时适用本专业的相关书籍不应少于2000册;与本专业相关的报刊种类不少于20种,其中专业期刊不少于10种;应有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等。
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课程建设需要为核心,以素材资源为补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共享性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建设内容应涵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专业教学软件应包括:试题库、专业教学素材库等。通过专业教学网站登载,为网络学习、函授学习、终身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力争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上一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 下一篇: 深化校企交流 助力人才培养 |